在2023年上海人工智能大会(WAIC)逛一圈,如果你想找大模型厂商,无需思考——找人扎堆的地方就可以。
作为国内AI界当之无愧的风向标,WAIC这次的主题前所未有地清晰——AI大模型。本届WAIC邀请超过400个企业参会,主办方甚至特设了AI大模型展区,大模型参数在10亿以上的AI厂商数量,就超过30家。
(相关资料图)
“大模型太多了!如果有哪家AI公司不做大模型,都不好意思露面了。”人声鼎沸的大模型展区中,一位投资人对36氪如此感叹。
无论是大厂还是垂直厂商,AI+多个行业解决方案已是标配。大模型展区宛如一个大型超市,专属解决方案琳琅满目,陈列其中:大模型+云计算、大模型+金融、大模型+教育……
但火热表象下,国内大模型产品“大同小异”——是36氪得到的普遍反馈。这既是技术发展初期的无奈,也同样是一种理性的现实。
百度文心一言企业级平台展区 拍摄:36氪
错位
ChatGPT火爆全球大半年后,如果说还有什么东西成为共识,“先落地”可能算第二个。
AI厂商再也不吹概念,迅速寻求在B端落地,这和2015年的AI浪潮全然不同。比如,腾讯云至今没有公布通用大模型“混元”的进展,但在6月中旬先高调公布了“行业大模型”的路线,一口气抛出10大行业超过50个解决方案。
这明显是国内客户更感兴趣的方向。
在百度文心一言、阿里通义千问的展位上,“企业级平台”、“专属大模型”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,来询问的企业客户络绎不绝。
一位文心一言员工告诉36氪,来咨询的客户,最关心的问题在于价格,其次是数据安全。“都直接问卖多少钱,什么时候能开始用。”
但大模型私有部署和使用成本还是太高,再加上算力供不应求。大部分企业其实暂时很难用上大模型,这种错位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。